英國A Level八月中放榜,今年有37.6萬名考生獲第一志願的大學學科取錄,佔參與大學聯招UCAS考生的82%,比去年增加了4%。
在放榜之前的暑假,我去了英國一趟,今次自肥睇波,雖冇拜訪學校,但同樣感受到當地學生的升學選擇多元。成績最頂尖的學生並非全部選擇讀醫、讀法律,這要歸功於當地很多行業都有不錯的就業前景。
巴黎奧運,香港人除了為運動員獲得好成績而高興,也少不免關注起運動員的待遇。相信大家都同意,除了極少數精英,香港大部分運動員、教練,以至體育記者的收入都和付出不成正比,相關大學學科亦從來不在「神科」之列。
但在英國,以我認識旳一位球隊經理人為例,未算最頂級的球隊,也付得起一千萬英鎊年薪,換算港幣即是大約一億元。可以寓興趣於工作又足夠養家,自然吸引到新人入行,運動相關學科如Sports Coaching、Sports Journalism、Sports Events Management近年相當吃香。

除了體育,一些在香港被視為未必「搵到食」的學科,例如哲學、政治、新聞等同樣有不少英國學生報讀。今年英識教育的實習同學Julian,兩年前到全英十大Oxford International College讀預科,憑英國高考4A*成績,首選非讀醫、做律師,而是立志考入牛津大學的哲學、政治學及經濟學系(PPE)。
別說我馬後炮,Julian考到這個成績、獲得牛津取錄,我並不意外,皆因他來到英識短短一個暑假,已經見到他非常醒目,處事淡定、成熟又有禮貌。Visa Team同事對他讚口不絕之餘,連帶家長都有讚無彈。
我問他有甚麼心得,他說,以前在香港讀書時,放學回家會有不同節目,但在英國讀boarding school,宿舍的環境令他不自覺努力温書,學校出名自由度好,但訓練到學生自律溫習。Julian於香港讀中學時,已對新聞有興趣,心儀哲學、政治學和經濟學相關的學系,目標清晰,因此選擇預科書院,盡力衝刺高考。加上一班同學,目標清晰,即使課餘時間,均一起溫書操練,讀書氛圍濃厚。
傳統寄宿學校中,順利考入牛劍的學生,絕大部分為英國本土生。然而,國際生比例高的OIC表現非常突出,甚至破創校紀錄,今年共12位學生考入牛劍,當中有5個來自香港,另外5個為國際生、2個為英國生。最驚喜的是,即使是狀元生,讀科竟非醫學院、法律系,而是化學系、電腦科學等等。另外,過半學生考入G5大學,當中45人考入UCL、19人考入Imperial,數據說明了一切。
當然,不同學校有不同的學習氣氛,想考入頂尖大學,也不一定要讀預科書院,最重要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、想清楚自己將來想做甚麼。假如有意留在英國或歐洲發展,不妨留意一下當地的新興行業,拓闊思路,不要局限於傳統的「神科」框框。